研究机构 PM Insights 的 PM50 是其在二级市场(证券)提及最活跃的精选的 50 家未上市公司的名字。PM Insights 跟踪 PM50 这些大公司的投资回报率 ROI,并对比 S&P 500 ETF 等基金的表现。
以 2024 年底为基点,截止到 2025H1 PM50 的 ROI 达到了 31.79%。从细分类别看,AI 达到了 76.12%,而 Analytics 类别则只有 2.66%。
对于大型运营商来说,通过投资的方式撬动生态系统资源是有效的经营手段。
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在产业链的布局包括:战略联姻巨擎(6 家)、紧密协同龙头(21 家)、广泛布局前沿(39 家)、推动补链强链(52 家)、发掘培育生态(500+ 家)。
Carta 数据显示,以 2021Q1 为基点,不同轮次的估值和实际募资增长情况呈现了差别。
种子轮企业的中位数表现取得了连续增长;A 轮企业则比较勉强。
B 轮及以后轮次的企业的估值和实际募资则变得极为糟糕,可是说是连续创新低。这是硅谷的创业投资状态,中国大陆则更加被动。
经济学人绘制了一张图,展示了英国创投项目的出资方的国际化程度。
以 2021 年为例,对于种子轮(项目还没有形成收入),有 20% 的投资有海外投资者参与;VC 轮有近 30% 的投资有海外资本参与。
到了成长期阶段,国家投资者的参与比例超过 45%。
金融时报绘制了一张图表,展示了老虎环球(Tiger Global)近两三年投资的项目分布。
仅从交易数量看,亚太地区的案子数远超北美。投资标的中,科技公司占比最大,亚太地区的电信公司也有不小的比例。
近年保持了加速上行态势,好的分析视角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另,中美 2B SaaS 完全是两个状态,不可简单类比。2014 前后无数 VC 认为:因为中美 2C 可对比,所以 2B 也可比。五年过去了,至少目前这个逻辑还没有得到验证。
一类是比较标准的玩法,天使轮来自某个人,A 轮来自某家VC,B 轮来自某两家VC。
另一类则是种子轮就开始有若干个人,或者一些“不那么知名”的机构。
针对后一种情况,Top VC 是有些不认可的。一直好奇第二种的运作玩法,感觉股东太碎片化了,也问过一些朋友(主要是从圈子人脉角度回答)。
今天看到一家正经 YC 走出来的案例,其介绍了“可转换债券 + 封顶估值”的概念。
创业公司可以在和不同投资人谈出不同的封顶估值。这种玩法,离散的种子轮资金就可以“拼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