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artner 2025 版数字汽车制造商指数排名(Gartner Digital Automaker Index 2025) 中,特斯拉、蔚来、小米、小鹏、理想位居 Top 5。
传统整车厂在此榜单排名靠后,而且对比 2024 年的评分,持续减分的居多。Gartner 此项评分主要聚焦汽车制造业在八个方面的软件能力。
图 1 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品牌分布,橙红色本土品牌,黄色合资厂,绿色为美国品牌(特斯拉)。
图 2展示了 2024 年全球不同区域的电动汽车需求量和进出口流向。
eMrketer 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车联网车辆用户数为 1.59 亿,预计到 2028 年可达 1.809 亿。
从占比看,到 2028 年有 70.9% 的汽车会联网。
车企对汽车的 “智驾” 软件收费是目前热议的话题。从 Box 提供商转变化类似 XaaS 服务商,是大部分车企的追求。
但对消费者而言,可能面临一定的 “心理接受度” 问题。Box 硬件商品为主形态和纯软件的 SaaS 还是有差别。
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竞争。
1871 年,人类通过马车出行,大约每英里的成本为 2.1 美元。汽车的出现,这个每英里成本降低到了 1.1 美元。
ARK Invest 预测到 2035 年,无人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可以将每英里出行成本降低到 0.25 美元。
从英伟达 Nvidia 2025 财年 Q2 的收入结构看,数据中心贡献了 263 亿美元,而汽车只贡献了 3 亿美元,即便英伟达近年在加强汽车自动化的技术研发。
侧面反映了,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是汽车的 88x 倍。汽车首先是一个物理世界的 “实体大件”。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代表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实际智能化程度。
生成式 AI(Gen AI)在一些语境下被称呼为 AIGC(AI 生成内容)是有原因的。目前访问量大的生成式 AI 应用,基本都是生成某种内容。
2022 - 2023 年期间,舆论非常喜欢把生成式 AI 称为下一轮工业革命。以至于只看公众号文章,感觉
Snow Bull 的研究显示,中国已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是美国的 33 倍,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中国新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在 2022 年是美国的 20.9 倍,而到 2023 年扩大到 25.8 倍。
深圳目前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是全美国的 4.3 倍。
Snow Bull 用了一个 “夸张” 的叙事来表达了,中国和美国在公共充电桩领域的投入差距。
截止到 7 月底,中国在过去 73 天内新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与美国的总数一样多。
汽车制造被认为是最体现自动化水平的制造行业领域。ABI Research 研究显示,2024 年全球汽车制造业在数字化的支出可达 910 亿美元,预计到 2033 年将突破 1,890 亿美元,同比翻一倍左右。
2023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占乘用车重量的五分之一,接近 1400 万台。其中 95% 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
2023 年的销售销量是 2018 年的 6x 倍。
附图展示了主要国家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一览 201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