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ters Institute 和牛津大学的一项调研,针对美国、阿根廷、日本、英国、法国和丹麦用户对 ChatGPT, Gemini, Copilot 等生成式 AI 的工具的使用情况。
以美国用户为例,7% 的每天都在用 ChatGPT(此部分用户算高频用户了),同时有 47% 的人从未听说过 ChatGPT。
此调研结果可以看成是一种数字鸿沟,也可以解读为目前的 AI 助理和大众的普遍需求还有相当距离。
AI 伴侣或 AI 陪伴(AI Companion) 正在从小众走向主流。
Similarweb 的数据监测显示,用户每天在 Character.AI 上花费的平均时间达到了两小时。根据 SensorTower 的数据,Character.AI 平均每个用户每月吸引 298 次会话,排名第二的 Poly.AI 平均每个用户每月产生 74 次会话。
生成式 AI 的一大 “特征” 是输出不够稳定,容易乱说之类。生产力场景和一些复合场景难度就比较吃力,而 “情感陪伴”、“角色扮演”、“娱乐”、“荷尔蒙”、“判断命运” 等相关的话题则因为容忍度高,需求又普世。
C
国际能源署 IEA 在 2023 年初的研究显示,到 2025 年亚洲将占据全球电力消耗的一半。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将来自中国。
作为最基础的社会级服务,电力用于消费者就意味着 “消费力”,电力用于企业就意味着 “产能”。
国际能源署 IEA 调整了 2022 年 7 月的预测曲线,认为全球电力需求的增长会保持上扬态势。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力需求 70% 的增长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
电力需求的增量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增量。
为技术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以刺激需求 —— 这是新技术的提供商的 “责任”。
1900 年法国只有 5600 名驾驶员,但有 619 家汽车制造公司。
此时的汽车皆是手工制造,汽车也被当作有钱人的爱好,奢侈品,而非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这样的话,汽车的需求、尤其是汽车轮胎的需求空间就很小了。
于是,米其林(轮胎)兄弟开始编制《米其林指南》,告诉司机哪里有美食美景,以及地图 ……
来自 GSMA 的调研,围绕运营商政企市场的收入提升,从运营的角度,哪些环节应作为优先改进点。
(1) 安全特性是应加大投资的,占据了最高比列;
(2) 理解客户需求(No.2) ,这是常识,却又最难;能力和积累不够,其实是理解不了客户需求的;
(3) 服务交付自动化(No.3) vs. 网络自动化(No.5),注意两者差别;
(4) 开发者社区(No.4) ,运营商普遍也都说在做,但坦率讲,做得很一般……
总之,从建设型角度,这块发挥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