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来自 Mckinsey,其调研了不同垂直行业和不同规模公司员工在办公室的每周天数。
越是 “知识性密集型” 的行业,在办公室工作的天数越低;越是 “大型公司”,在办公室工作的天数越低。
新冠疫情虽然已经远离,但对消费者和人员工作的影响是长远的,尤其是物理位置的影响。
Mckinsey 的研究显示,在温和的场景建模情景中,2030 年全球重点城市对办公空间的需求会对比 2019 年低 13%(中位城市);受影响最严重的城市需求会下降 38%。
疫情之前,“远程办公” 通常限于某些科技公司,自由职业者、工作室居多。新冠疫情带来的隔离,让人类大面积试验了一把 “居家办公 or 远程办公”,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诸多体会。
围绕远程办公的 “不足” 持续上升。国际市场越来越多大型企业要求员工回到办公室来上班,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反对的声音。
附图来自 The Econmist,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 “居家办公” 的平均周天数调研。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员工的期望和雇主的计划差别不小。
WSJ 一篇文章提及,随着疫情过去,要求全职现场办公的雇主比例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调研,2021 年有 60.1% 的企业要求现场办公(极少或者几乎不远程),而这个数字在 2022 年提升到了 72.5%。
这就意味着 “不支持” 远程办公的美国工作岗位增加了两百万个。附图也展示了不同行业工作对远程工作的比例。
看到这些图表,我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场类工作,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既然要求到现场,至少说明人与人直接互动的机会多,被 AI 代替的威胁是相对小的。
也许有一个观点,即支持远程工作程度越高的工种,被 AI 和 ChatGPT 代替的可能性越
仲量联行针对全球 13 个市场的 1,095 企业不动产决策者调研显示,疫情前有 45% 的企业没有或极有限的混合办公。
疫情推动了混合办公需求的兴起。预计到 2025 年,将有超过一半(54%)的企业会转向以员工选择为主的办公模式,即员工有权自主决定自身的办公模式。
而在新冠疫情前,为员工提供此办公选项的企业占比仅为8%。
世邦魏理仕在 2022 年 11 月调研数据显示,现状 90% 以办公室为主,意愿角度有 82% 愿意以办公室为主。这个意愿比例比亚太和全球平均值显著搞出 12 和 18 个百分点。
通勤时间和健康风险是员工倾向于远程办公的主要原因,但工作效率和团队沟通的优势仍然吸引员工回归办公室。
世邦魏理仕在 2022 年 11 月调研数据显示,相较于全球和亚太区,90% 的中国受访者表示目前仍以办公室工作为主,高于亚太区和全球 6 和 9 个百分点。
以办公室为主的混合办公模式逐步被企业采纳,每周在办公室工作 4-5 天的受访站占比超过四成。
面对面当然是极为重要的,即便其他远程手段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城市化” 集中仍是主流态势,平均半径还会更近。
现代化的远程工具也会同步发展,两者并不矛盾。混合场景办公会越来越多。
上周 Adobe 花费 200 亿美元收购这两年爆红的在线设计工具 Figma;刚才又看了几个创业公司产品,他们希望代替 PowerPoint。思考了一下,发现一点规律和大家分享。
以美国市场为例,这几年很流行的一种创业方法是:
① 选定一个成熟的赛道,现有主导玩家提供的是传统的软件工具,本地版为主(比如:Adobe Photoshop、微软 Office 系列);
② 通过 SaaS 的方式,提供一些细分的功能(一般是传统本地巨头软件的子集),主打 Web 在线工具(免安装)、团队协作;提供各种素材库;也鼓励用户众筹,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模板让更多人使用;
WSJ 基于 Linkedin 的数据,对比了 2020 疫情以来,围绕远程工作(Remote Work):工作职位描述、职位申请 和浏览量的变化。
从职位申请和浏览量看,员工对远程工作兴趣持续在增加。但工作职位描述上看,支持远程工作的数量自 2022 年开始呈下滑趋势。
过去三年全球各地都大规模 “试验” 了远程工作的效果,无论其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从现在的情况看,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的一些企业越来越多在要求员工返岗。
看到 WSJ 的一句话:Even Zoom Needs Its Workers In the Office (Som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