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电信资费的持续下降是趋势。因为技术的持续进步,新的一年比上一年有一定降幅是惯例。
不过惯例正在被打破。美国领先运营商 Verizon 直接把 “三年价格锁定(不涨价)” 作为其某些移动业务套餐的重要卖点。
#美国通胀
Tefficient 对西欧和南欧代表性国家的移动资费(不含 M2M 物联网)开展了调研。以每 GB 流量价格为例,不同国家价格差距甚远。
便宜的地区每 GB 流量价格为 0.4 欧元左右,而贵的地区每 GB 流量价格为 3 欧元左右,相差达 7-8x 倍,快接近一个数量级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刻画用户在移动网络的流量行为的基础指标是 “户均月流量使用 DOU"。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9 年中国 DOU 为 7.8 GB/月,到 2023Q3 增长到 16.4 GB/月。
移动网络单价的不断降价是促进用户使用的相关因素之一(另一个更大的因素是应用的拉动)。2019 年每 GB 价格为 4.99 元,到 2023Q3 为 2.25 元。
基于上述数据,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图二),户均收入过去四年 CAGR 为 -1.8%,轻微负增长。
一般来说,通信网络会参照摩尔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提供单位成本更低的网络流量服务。但具体而言,运营商的资费变化有一定的 “技巧” 和变数。
以英国移动通信市场为例,过去五年来,1~10 GB 档位流量的资费套餐价格不降反升;而且 100 GB 以上的超大容量套餐降幅也不是很大。
降幅比较大的是 10~100 GB 档位的套餐。
运营商一方面推动主力套餐持续降价(符合行业趋势),同时适当缓和最低档位和最高档位的降幅,有利于改善财务状况。
英国通信行业监管机构 Ofcom 披露了一组数据,展示了英国典型的移动业务组合的资费在过去六年的变化。
最基础的版本(仅通话分钟数,没有移动流量或者 1GB DOU 低流量)价格下降相对平缓。15GB 和 20GB 这类大流量资费组合五年降幅为 64~67%。
根据 OMDIA 的研究,5G 用户渗透率角度,全球 Top 10 的市场为:韩国、中国台湾、摩纳哥、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中国大陆、美国、巴林、瑞士、科威特。
从资费合约的提升角度,大部分运营商都利用 5G 机会推行了更高资费额度的定价策略(单位 GB 更便宜,但总流量包尺寸更大,总价格上升)。
如果不考虑 IoT 等新型连接,就以传统的移动电话渗透率角度,4G 已经有了极高的渗透率,不太可能说每个人都要背负两三个电话。
在渗透率没有提升潜力的情况下,更大的资费套餐包是收入和 ARPU 提升的重要手段。
OMDIA 针对全球运营商 5G 消费者业务的资费合约跟踪数据显示,50GB 及以下的套餐占比从 5G 初期的 40% 提升到了 56%。
OMDIA 认为原因是很多运营商的子品牌,或者 MVNO 提供了更小流量尺寸的选择。甚至一些运营商直接用 4G 的资费套餐用于 5G 用户(如果当地 5G 网络覆盖还不够好的话)。
Unlimited 不限量套餐的占比保持在 23% 左右。但需注意,以美国运营商为代表的,所谓 Unlimited 其实是超过额度要限速的。
每一代网络技术都会带来一轮技术红利。运营商适当控制住流量释放的节奏(从价格角度,而不是很低价的倾销)
附图来自 Morgan Stanley 的用户调研,用户选择不同流量包套餐的比例。
(1) 三大运营商都有一半及以上的用户选择了不限量套餐;T-Mobile 的不限量套餐最多; (2) AT&T 和 Verizon 的用户选择比例类似。
电信行业经常会提及一个词 “剪刀差”,大意指用户使用量、或者成本越来越高,但收入增长跟不上,导致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像一把剪刀一样。
这个情况在过去十余年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但具体到局部环节则不一定。
图 1 - 过去几个季度中国户均移动流量使用量
图 2 - 过去几个季度中国移动流量平均资费。
以 2020Q2~2021Q2 为例,前者增加了 32.6%,而后者增幅为 -25.6%(下降)。
从这个角度看,剪刀差并不明显。
用户的移动套餐中,每月每 GB 多少钱反映了各国的电信资费水准。
来自 OMDIA 的研究,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每 GB 在 2.5~3.7 美元之间。
印度的价格历来都是超低价,0.1 美元 / GB。
中国在 2020 年的价格为 0.7 美元/GB,近四年降幅堪称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