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lo Ventures 研究发现,父母是最热衷于使用 AI 工具的用户群之一。29% 的父母表示每天都会使用 AI,比非父母(15%)高出近一倍。
从用例看,34%用于管理儿童保育,28%用于研究感兴趣的主题,26% 用于记录和整理笔记。
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问题疑惑多 ……
华尔街日报的一组数据,2000 年以来美国家庭在育儿及托儿所方面的价格涨幅超过 100%。
随着疫情的持续,很多父母在寻求保姆等支持服务,一些机构也在涨价(因为疫情原因)。
对于一些人而言,即便没有外部激励,他们仍然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并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此刻,学而思课堂尾排,陪读的 Robin 补充:
⑴ 如何能成长为“自我驱动”人士呢?这是一个问题
⑵ 显然此类自我驱动的培养,不应等到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反倒你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很上进的人,到了大学,或者进入职场,或者步入中年后,越发失去自我驱动力。
⑶ 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培养,可能有无数个因素,但我找到了两个:
a) 孩子应不断找到“赢”的感觉,尤其是经过一些挑战,面对不确定性时的“赢”
底座有一定的宽度,可以给上面的深入做支撑;而且在行业赛道兴衰转型时发挥作用。
赞同作者最后对“职业发展”与“奶爸”的关联关系,深有同感;父母带给孩子的不仅是关爱照顾之类,还有几十年人生学业职业等阅历的浓缩输入,即:“虚拟阅历 / 阅历折叠”。
⑴ 既然你看中逻辑推理,学而思数学更靠谱,比如今天这堂课;[偷笑]
⑵ 以这些题目为例,如果算法逻辑都没搞清楚,对应程序也一样写不出来;逻辑思维好,有助于编程,而不是倒过来。
⑶ 看看自己孩子视力空间的余量吧,别还在小学就过度损耗;
⑷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一度也有些家庭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习电脑打字,被认为是很重要的能力;我记得高考前,有同学在自己的特长上写了“微机应用”;
⑸ 图 2 这篇文章不错,围绕国企混改的几个案例(东北特钢、天津渤海钢铁、马鞍上钢铁和重庆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