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 针对 750 名咨询顾问使用(或不使用)ChatGPT 类生成式 AI 工具的实证研究,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围绕 ChatGPT 可能带来的 “创造力陷阱” 风险。
一个风险是个人效率提升和集体创造力损失之间的权衡。 咨询顾问个体使用 ChatGPT 是可以提升效率的,但如果团队大家都使用 ChatGPT(针对指定任务),即便编辑不同的提示词,输出的内容仍然出现一种 “集体重复” 现象。
对照不使用 ChatGPT 的对照组,使用 ChatGPT 的团队输出想法的多样性减少了 41%。
还有一个发现,大约 70% 的参与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泛使
BCG 针对 750 名咨询顾问使用 ChatGPT 的典型咨询工作实验发现,对于水平相对弱的分组,参与者借助 ChatGPT 可提升 43% 的效率;而高水平分组的提升效率为 17%。
注:针对产品创新创意类工作任务。
哈佛商学院和 BCG 基于 750 名咨询顾问使用(或不使用)ChatGPT 在指定工作任务的测试中,有如下发现:
(1) 如果是产品创新想法的提出类任务,使用 ChatGPT 可提升 40% 的效率(对比对照组);
(2) 但如果是业务问题解决类任务,使用 ChatGPT 反而会差 23%(对比对照组)。
注:此处的 “业务解决类任务”,例如,参与者根据业绩数据和对高管的访谈,找出公司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
The Economist 统计了标普 500 指数公司在 2020 年 1 月到 2023 年 6 月的招聘启示,其把 “AI” 被提及次数作为统计指标。
从中位数看,排名靠前的行业 Top3 是:科技公司、银行和零售。
一般来讲,创业公司的 “创始人团队” 通常在 2-3 个人。创始人之外,会陆续雇佣其他人员作为员工,并分配一定的股权。
那典型创业公司前十位员工的股权会有多少呢?
根据 Carta 公司的研究,按中位数计算,创始人之外的第一名员工可以拿到 0.96% 的股权,而第十名可以拿到 0.08% 的股权。
假设这家创业公司最终做到 “独角兽” 级别,即十亿美金市值。那第一名员工和第十名员工的股权价值分比为 960 万美元和 80 万美元。(此假设先不考虑融资后的股票稀释等情况)
所有创业公司中,能成长为 “独角兽” 已经算凤毛麟角了。第十名员工进入的时间
WSJ 一篇文章提及,随着疫情过去,要求全职现场办公的雇主比例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劳工部的调研,2021 年有 60.1% 的企业要求现场办公(极少或者几乎不远程),而这个数字在 2022 年提升到了 72.5%。
这就意味着 “不支持” 远程办公的美国工作岗位增加了两百万个。附图也展示了不同行业工作对远程工作的比例。
看到这些图表,我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场类工作,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既然要求到现场,至少说明人与人直接互动的机会多,被 AI 代替的威胁是相对小的。
也许有一个观点,即支持远程工作程度越高的工种,被 AI 和 ChatGPT 代替的可能性越
风险投资公司 SK Ventures 绘制了一张图,试着归纳 ChatGPT 背后的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后续对白领职业的影响。
其用了一个 2x2 的矩阵,横轴是 “Grammatical 语法规则型 - Disordered 无序型”,纵轴是 “Predictable 可预测 - Ad hoc 特定和临时的”。
SK Ventures 认为软件工程师、税务安排、呼叫中心等位于右上角的白领岗位会面临更大的冲击。因为这些工作有相对大的比例是 “可预测” 和 “语法规则型”。
附图是华尔街日报 2023 年 1 月 27 日的某一版新闻,四则新闻连在一起阅读蛮有意思:
(1) BuzzFeed(新闻聚合网站)将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ChatGPT 进行内容生成,据说要减少 12% 的雇员;
(2) SAP 将减少 3000 个岗位;
(3) Chipotle Mexican Grill(美国热门的,墨西哥烧烤餐厅)将增加 15,000 名雇员;
(4) Dow(陶氏化学)将减少 2000 个岗位。
从以管窥豹的角度,粗暴的结论就是:经济下行期,白领面临岗位减少,还面临 AI 代替,但蓝领需求会持续上行。
很多事情是相通的。
早上看到附图 5G 不同频段组合示意时,联想到了个人知识积累的 T 型结构。
频率越高可供使用的带宽更宽,理论上可以传输更大量的数据,但覆盖面积的范围相对小;频率越低,覆盖范围会大很多,但带宽更窄,进而传输数据量比较小。
典型的产业实践是通过高中低频率的组合,来兼顾大容量和广覆盖。
个人职业发展与知识积累的 T 型结构,也有类似之处。「罗宾 5G 商业评论」社群创立初始时,也是这样向首批用户介绍:我们推崇 T 型知识结构,兼顾跨界宽度与行业深度。
Bloomberg 基于脉脉职场数据,归类了 “纯互联网” 行业的人才转型去垂直行业的领域分布。
16.6% 转型从事实体企业数字化相关业务,14.6 去电子商务和新零售,12.1% 去了游戏公司,9.2% 去了新消费;7.1% 去了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