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K Fund 对通用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极为看好。其认为到 2030 年,全球家用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可达 12.5 万亿美元,而制造业的通用机器人也会达到 12 万亿美元。两者合计 24 万亿美元。
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争议产业一直存在。
有一个强有力的逻辑:这个世界的建设,包括家里的装修和陈设,都是围绕人类活动而展开的。
通用机器人如果要成为家庭的一员,比如大面积分流家务等。从适应环境角度,其就需要像人类一样活动。(纯轮子型的机器人,显然不容易像人类一样活动;凸显机器手和机器脚的重要性)。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 2010 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2022-2023 年产量保持在 40 万台以上。
2023 年,受宏观经济疲软、行业周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呈 现波动状态。
从远期角度,在人口老龄化、蓝领劳动力缺乏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长期看好。
ARK 基于 IFR 的数据,绘制了自 1996 年以来历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出货量和平均价格。
洞察之一就是:产销量每增加一倍,价格下降 50%。
面临劳动力人力不足、价格上涨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中国正在加大工业机器人的采购与安装速度。
WSJ 报道显示,过去七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在全球的占比连续提升,到2021 年超过了 50%。
WSJ 还介绍了一个案例。自动化之前,为了分类 10,000 个部件,需要一组工人(11 人)两班倒,每班 10 小时。现在只需要两个工人在一个班次搞定。
工业机器人的部署密度体现了各国制造业的现代化程度。
根据 HSBC 的研究,预计中国在 2025 年现网部署的工业机器人将超过两百万部。
每万人机器人数量是用来描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单位。
全球平均值为 126 台/万人,韩国目前密度最高,达到了 932 台/万人。
根据 HSBC 的研究,中国在 2020 年密度为 246 台/万人,预计到 2025 年可达到 492 台/万人。五年内密度翻一番。
经济学人的报道,2020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以 45% 的份额摇摇领先,中国(12%)、韩国(7%)和德国(6%)位居其后。
日本领先工业机器人品牌:Keyence(基恩士)、FANUC(发那科)、SMC、Lasertec 近年市值也取得了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