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 针对 750 名咨询顾问使用(或不使用)ChatGPT 类生成式 AI 工具的实证研究,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围绕 ChatGPT 可能带来的 “创造力陷阱” 风险。
一个风险是个人效率提升和集体创造力损失之间的权衡。 咨询顾问个体使用 ChatGPT 是可以提升效率的,但如果团队大家都使用 ChatGPT(针对指定任务),即便编辑不同的提示词,输出的内容仍然出现一种 “集体重复” 现象。
对照不使用 ChatGPT 的对照组,使用 ChatGPT 的团队输出想法的多样性减少了 41%。
还有一个发现,大约 70% 的参与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泛使
创业者一心想做 A,做的过程发现 A 不是很靠谱,但过程中发现了 B,最后 B 做成了。
创意 “A -> B” ,这种经典套路发生过了 N 次,无论是早期的 PayPal、Okta,还是后来的 Canva。
好像 Slack 也是,原本想做游戏,但没做成,而开发过程中的内部协作工具就成为了 Slack。
知名风险投资基金 a16z 创始合伙人 Marc Andreessen 认为,一个创意出现,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因素:⑴ 技术因素;⑵ 经济因素;⑶ 顾客的心理因素。
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很容易理解,而比较难在于 “顾客的心理因素”。
举个例子,前几年企业上公有云,技术上成熟了,公有云可能成本更低,但为什么很多企业还不愿意呢? 以为心理和观念上,还不太容易接受把企业数据跑在云端。
读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案例,关于从愿景到实现的故事。
初代 iPhone 到底是配置物理键盘,还是触摸屏,Apple 内部争论不休。
营销团队坚持要配备类似黑莓的键盘。但乔布斯坚持要大触摸屏。因为之前有键盘的手机都是给商务人士用的,商务人士只要是用来写邮件。
而 iPhone 定位是普通人的,这些人要用 iPhone 来看电影的,屏幕需要能横过来。而黑莓手机屏幕横过来是没有意义的。
当时的触控板输入技术体验极差,技术上面临可行性问题。
经常我们在新业务规划好是会面临类似情况,即:好的愿景与实现路径的冲突。因为实现上可能搞不定,进而愿景置顶
“如何发现好想法” —— 每个高手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Tony Fadell 认为:
① 它解决的是“为什么” 的问题;
② 它解决的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的观点,要做成社会级服务)
③ 它会一直萦绕着你。
围绕这个话题,我最早接触到并印象深刻的观点来自 Y Combinator 创始人 Paul Graham。
Paul 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好的想法有三个特征:
① 你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
② 你周围的人认为不是;
③ 你可以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初步) 。
星巴克的运营还是值得学习的,以「圣诞-元旦季」为例,一定要用这类纸杯,还有 “熔岩黑巧摩卡” 之类的产品。
一个很关键的点,一定要在节假日后取消这款杯子和这款咖啡。等到下一年冬季再复现,让你记得这款节日才有的产品。
人对于曾经拥有,然后又失去的东西,总是会有更多印象的... 所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
创意也可以反复来使用,好像这款杯子和熔岩黑巧产品重复好几年了...
#一年又一年
我的一个经验是,有一个“创意墙”,一些思路和过程性想法,做适当的即时性沉淀,比较有利于做长时间、断断续续的、并行思考。[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