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2021 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为 3.6 万亿元,同比增长约 9.2%。
从市场结构上看,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市场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 1.7 万亿元、1.2 万亿元和 4,540 亿元。
疫情之前,Uber 的业务量(按订单金额)大部分来自共享出行,少部分来自外卖。
疫情之后,两者的需求正好倒过来。看现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外卖,少部分来自出行。
Uber 当前的股价也基本回到 IPO 时的价格。可以算得上一个经典案例了,面临疫情这种重大冲击时,新业务如何对冲老业务。
新冠疫情对共享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底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则要具体看业务赛道。
华尔街日报的一张图表展示了今年美国两大 IPO Airbnb 和 DoorDash 历年估值/市值的变化情况。
Airbnb 共享住宿,一定程度用民宿代替酒店,目前其预订率恢复好于万豪等传统酒店。
DoorDash 则相当于是 “美国的美团”,这也是硅谷开始对标中国的代表性案例。
Airbnb 是 YC 孵化器孵化的代表作品,其 2008 年从 YC 毕业时面向外部寻求融资,很多 VC 都认为其 “目标市场过小” …… 后来 2009年获
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全球最大的民宿短租平台 Airbnb 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一方面,新冠疫情对于共享住宿这种 “疫情影响” 强相关企业带来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对比传统酒店行业Airbnb 的恢复情况要好很多,也展示了其未来增长潜力。
12月10日, Airbnb 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首日,Airbnb股价报收144.71美元,超出发行价112%。按照周五的收盘价计算,Airbnb现在的市值达到 831.9亿美元,比两大连锁酒店巨头万豪(416.8亿美元)和希尔顿(290.6亿美元)的市值加起来还要高。
2020上半年,美团平台上的有单骑手达到 295.2 万人,同比 2019 增加了 41.5 万人。
有 34.3% 的人员接近全职做骑手;其他人员在骑手上的时间投入为 4.8~10.6%。
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原因上看,疫情造成了大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一些共享经济是重大打击,但对另外一些则是利好,至少是持平。
在华尔街日报看到 Uber 的一组数据:Uber Rides (叫车出行) 大幅下滑,而 Uber Eats (外卖)则保持稳定。
车可以不坐,饭不能不吃。
Airbnb 共享经济代表之一的,风光无限的同时,一方面催生很多新机会,另一方面对全球酒店行业和部分城市的租房格局产生了极大的震动。
但,在新冠疫情面前, Airbnb 及各类涉及物理场所空间的共享经济(含分时租赁)玩家都会遭遇严峻挑战。
如果是经济学和社会效率视角,大部分报道或研究报告都是对共享经济大加赞赏的。但,只要换一个视角,从普通求职者角度,则是另一回事儿。
作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在这些平台上揽活,基本都超级价格战。
作者认为此类平台:⑴ 本质是劳动力拍卖平台,一种跨地域资源套利行为;
⑵ 在技术平台的作用下,每块任务都切割得很碎;
⑶ 极度不确定性,不知道系统啥时候给你派活,以及派什么活;为了对接活,持续降低自己的服务价格是王道;
对比长租公寓,WeWork IPO 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办法针对企业推“住房贷款”?
⑴ 作为中小企业,你要贷款是很艰难的;⑵ 作为个人、只要有张身份证就可以了。
从这个角度看,“公司”是不值钱的,而“劳动力”是值钱的
在前几年的舆论中,“共享经济”美好的一面被讨论得比较多,这本书作者做了大量的具体case实证调查,作者认为人类历史上花费上百年时间沉淀下来的劳资平衡,还有诸如租房制度等平衡,都会被打破,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问题了。
每个人同时具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消费者时,甲方角度,一般还是非常欢迎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的;作为乙方角度,则好坏皆有。
书中还专门关注到了中产白领阶层,一个趋势是:你从事的工作被“其他共享/外包方”逐渐代替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趋势,至少美国是这样子的,中国我观察到的情况也有。
我们可自我评测一下:你上一个月做的所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