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和凯度咨询针对中国全球化品牌的 2024 调研显示,在做好 “有意义的差异化” 的基础之上,品牌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性正不断提升。
伴随媒介渠道的多样化和消费者注意力的碎片化,品牌的持续发声变得尤为重要。
Ember 绘制了一张图,展示了 2023 年全球主要地区电力需求的增减变化。
中国贡献了电力需求净增的主要部分,其次是印度。欧盟、美国则持续在减少。
电力是基础,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也是家庭生活质量的体现。
类似 “金本位”,有个新的说法叫 “电本位”。
附图展示了咖啡店品牌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位。星巴克在 142 个国际和地区中排名第一。PRET 和 ESPRESSO House 分别以 5 个和 3 个国际和地区排名二三位。
国内也比较常见的 COSTA 在两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一,Tims 只在加拿大排第一。
注:瑞幸咖啡在 2023 年收入首次超越了星巴克中国区。
451 Research 评选的七大公有云服务商(Hyperscaler)包括:阿里巴巴、AWS、Azure、谷歌云 GCP、IBM Cloud、Oracle Cloud 和腾讯(按首字母排序)。
云计算虽说不强调 “地域性”,但实际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开展还是受制于当地法律和位置限制。
从附图看,七大服务商同时有业务开展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和新加坡。
即便全球化面临地缘政治的影响,但越来越多企业在投入到出海浪潮,希望自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更多客户。
而语言问题则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此时,网站或 App 提供实时翻译则有了用武之地。
根据 RWS 的调研显示,95% 的全球消费者同意(59% 完全同意),自动实时翻译应该成为在线服务的全球标准。
但具体而言,不同地区差别也很大。超过 80% 的巴西受访者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而日本受 访者只有 25% 完全同意。也有 82% 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全球性的消费品牌不能提供便捷的本地语言支持,他们就不会购买其产品。
Facebook 母公司 Meta 的广告收入在近年进入了 “成熟期 - 增长停滞期”,我们从其各地区收入贡献,看一家典型的全球性公司在收入结构的构成。
北美市场在本土的占比会接近一半,欧洲和亚太通常为位居二三位。其他地区的收入总和通常还不如前面第三名的数字。
WSJ 基于全球半导体协会的最新数据,绘制了一张图展示了当前到 2030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额的地域分布。
其统计规则是按照企业总部所在地来计算。
就图表预测数据而言,中国大陆是最大变量,有望在 2030 年在全球的销售额分为超过 20%。
Nikkei 对比了国际市场六大流媒体服务商(Amazon Prime Video、Disney+、Neflix、YouTube Premium、Spotify、Apple Music)的价格。
不同国家,最高价格与最低价格差距大约在 5~30x 倍。
金融时报和 OMDIA 的联合研究 FT-Omdia Digital Economies Index(数字经济指数)显示,中国大陆的数字经济规模将在 2022 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体。附图是 2024 年的预测。
OMDIA 的定义了五大类数字经济市场,分别是:(1) 通信连接(电信服务、通信设备等);(2) 终端和 IoT;(3) 企业 IT(包含 2B 云计算);(4) 娱乐内容(电视、音乐、流媒体、Facebook 等);(5) 支付。
中国在 (1) (2) (4) (5) 均超过美国,而美国在 (3) 企业 IT 比中国高不少。
2020Q4~2021Q1 流媒体巨头 Netflix 的订阅用户超过 2 亿。从用户结构看,其美国本土市场早在 2018 年就进入平稳状态。
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是其新用户增长的主力。
亚太地区则是最近一年多的新亮点。
可以归纳一家典型全球化公司的用户增长逻辑:
(1) 首先在本土市场(Home Market)发力,打牢基本盘;
(2) 复用本土内容和产品能力,分区扩展新市场,并且会围绕当地内容做适当本地化(多语种原创内容,例如 Netflix 在日本的系列本土剧)。
2020 年,Netflix 公司 53.7% 的营业收入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