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kinsey 研究显示,全球工业自动化的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在 2025 年达到了 1,083 亿美元,其中连续制造贡献了 759 亿美元,离散制造贡献了 324 亿美元。
从附图细分行业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垂直行业属性是相当强烈的,所谓 “隔行如隔山”,这对于解决方案提供商而言,意味着市场的碎片化程度大(市场集中度低)。
Mckinsey 研究显示,2025 年全球工作自动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为 1,083 亿美元,中国的相应规模为 459 亿美元(2,500 亿人民币)。
从类型看,全球市场连续制造和离散制造的比例为 70% : 30%,中国的比例为 75% : 25%。
ARK Fund 对通用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极为看好。其认为到 2030 年,全球家用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可达 12.5 万亿美元,而制造业的通用机器人也会达到 12 万亿美元。两者合计 24 万亿美元。
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争议产业一直存在。
有一个强有力的逻辑:这个世界的建设,包括家里的装修和陈设,都是围绕人类活动而展开的。
通用机器人如果要成为家庭的一员,比如大面积分流家务等。从适应环境角度,其就需要像人类一样活动。(纯轮子型的机器人,显然不容易像人类一样活动;凸显机器手和机器脚的重要性)。
IoT Analytics 数据显示,2013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软件市场空间为 1,460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可达 1,640 亿美元。 2023-2030 收入年复合增长 CAGR 为 13.5%。
从产业格局角度,工业互联网软件的头部玩家基本都是海外企业,中国大陆背景的企业规模相对小。
中国工业机器人在 2010 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期,2022-2023 年产量保持在 40 万台以上。
2023 年,受宏观经济疲软、行业周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呈 现波动状态。
从远期角度,在人口老龄化、蓝领劳动力缺乏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长期看好。
从英伟达 Nvidia 2025 财年 Q2 的收入结构看,数据中心贡献了 263 亿美元,而汽车只贡献了 3 亿美元,即便英伟达近年在加强汽车自动化的技术研发。
侧面反映了,数据中心的算力需求是汽车的 88x 倍。汽车首先是一个物理世界的 “实体大件”。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代表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实际智能化程度。
生成式 AI(Gen AI)在一些语境下被称呼为 AIGC(AI 生成内容)是有原因的。目前访问量大的生成式 AI 应用,基本都是生成某种内容。
2022 - 2023 年期间,舆论非常喜欢把生成式 AI 称为下一轮工业革命。以至于只看公众号文章,感觉
“低延迟” 已经是高频词,经常出现在包含工业应用的专网讨论中。但实际上,工业网络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只是延迟,还应考虑 “低抖动”。
在自动化控制应用场景中,数据和控制指令的传输须在给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该时间段决定了最大允许的端到端时延。
基于 R15 版本标准的5G专网,时延加上抖动有可能达到 100ms 以上,无法满足运动控制等实时性要求高的工业自动化应用要求。
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目前全社会设备存量资产净值大约是 39.3 万亿元,其中工业设备存量资产大概是 28 万亿元。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占全世界三分之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的装机量连续多年都是全球第一,家电的保有量超过 30 亿台,汽车的保有量超过 3 亿辆。
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正式应对此领域的指导性文件,会牵引一系列机会。
每年工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更新需求在 5 万亿元以上,汽车、家电换代需求也在 1 万亿元以上级别。
生成式 AI 在诸多领域会带来效率提升,但严格的实证型案例也并不多。下图是两个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一个案例是 Github Copilot 辅助编程工具,程序员在使用了 Copilot 后效率平均提升到了 2.2x 倍。
另一个案例是 BCG 咨询公司的专案试验,BCG 的几百名咨询顾问在在使用了生成式 AI 工具后,完成指定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
思考 1:程序员效率提升幅度显然高于咨询顾问,咨询顾问遇到的问题更加 “非结构化”,难度自然会大一些。
思考 2:程序员使用了 Copilot 后,程序员更好找工作还是更难呢? 某些地区
ARK 基于 IFR 的数据,绘制了自 1996 年以来历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出货量和平均价格。
洞察之一就是:产销量每增加一倍,价格下降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