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和德勤的研究认为,扩大地球观察的全球价值 —— 地球数据的潜在增值预计在 2023 年将达到 7000 亿美元,对全球 GDP 的累计贡献可达 3.8 万亿美元。
附图是地球观察对各行业的潜在价值预测。
Frost & Sullivan 和上海数据交易所的研究显示,2022 年中国数据交易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 876.8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可达 5,156 亿元。
中国数字产业化和政府对数据要素的支持,会进一步推动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
长三角占 2022 数据交易市场的 26.8%,位居各地区首位。
SpaceKnow 是北美一家基于卫星观察图像进行数据分析的服务商。其从太空角度对地表的经济活动进行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
图 1:购物中心停车场的汽车车位占用情况,9 月份数据接近新高。
图 2:工厂周围繁忙程度(反映新订单的需求)也在保持持续回升。
SpaceKnow 认为卫星数据体现了中国经济活动在持续复苏。
The Economist 旗下研究部门 Economist Impact 的一份报告显示,针对 AI 、IoT 和大数据三项技术的应用,不同垂直行业存在不同。
ICT 行业三项技术应用率都比较高,毕竟自身是数字技术强相关的位置。
IoT 的渗透率各行业普遍较高,且行业间差距小;而 AI 在不同行业的渗透率差别则较大。
“数据是新的石油资源” —— 这句话也许是不对的,其并非有限,而且越来越多,使用方式也越来越复杂。
如果没想好怎么用?连存储这些数据的电费谁来出可能都是问题。
某些很有价值的数据,也可能在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总算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
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大量新增机会。从产品供给角度,运营商也应超越传统政企市场通信服务,提供更多数字化相关业务。
中国电信在 2021 年产业数字化主题下获得了 989 亿收入,同比增长高达 17.8%。预计 2022 年该数字会突破千亿元。
从细项看,行业云是增量的最大贡献者,中国电信的 2B 云计算服务增长接近翻番(90.9%);数据中心的增幅也有不小规模。物联网虽然绝对数字尚小,但增幅也达 30% 以上。
放眼后续,产业数字化作为一个大赛道(群)预计可以给大型运营商带来千亿级别的新增空间。
传统的经济预测会依赖美国的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ISM)、德国的经济研究所商业前景指数(Ifo)、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
新冠疫情期间,此类指数的时效性面临一定的质疑;而且很多来自调查对象的反馈,会因为情绪因素而失真。
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电力需求、交通拥塞状态等高频数据来编制 26 个国家的经济预测数据。
彭博以 2020Q2 各国 GDP 为例,进行回溯测试发现:利用这些高频数据可以预测到各国经济活动变量的 76%。
而传统采购经理人指数之类的平均
大数据成为 “热门词汇” 多年。但真正以 “大数据” 为公司业务第一关键字的知名公司并不多。
神秘的 Palantir 算最有代表性的大数据公司,因为其很多项目来自于美国政府或者安全等机构,外界对其的了解甚少。
从上市披露角度,其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2020Q3 收入同比获得了 52% 的大幅增长;股价也取得了大幅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Palantir 成立至今已有 17 年历史,截止到目前还从未盈利过。
2018 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 4,384 亿元,预计 2021 年会达到 8,000 亿元。
互联网、政府、金融和电信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据了 82% 的份额。
Big Data 概念兴起时,一个广泛传播的故事是:Google 发现发烧等关键字的搜索量在某些地区大增,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前一两周预测到流行病爆发。
于是 Google Trends 被广泛用来佐证一些分析。图 1 是美国五个州搜索失业文件的频度。可以间接看到 Arizona 似乎失业情况更严峻。
6月20日到7月11日这段时间,工作减少前五名的行业为:管理、采矿、建筑、食品服务和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