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并购是大型公司能力扩展建设,以及(基础服务的)用例扩展的常用手段。
OpenAI 作为 “大型创业公司” 亦是如此。附件是 OpenAI 对多个领域的风险投资或者并购。
App Store 促成的营业额和销售额在 2023 年总计超过 3.76 万亿元, 反映了这一生态系统的活力。 从 2019 年以来, 该生态系统的规模已经增长至 2.3 倍。
从类别看,91% 的生态系统营业额来自实体商品与服务,5% 来自 App 内广告,4% 来自数字商品与服务。
2023 年, 中国 iOS 用户累计下载 app 超过 68 亿次。 中国的 App Store 生态系统大部分由本地开发者社区驱动: 中国商店近 90% 的下载量和 95% 以上的营业额均来自中国开发者开发的 app。
截止到 2024 年 9 月,支持 Apple 公司 Vision Pro 的应用数量为 1770 款,其中 34% 的应用是专门为 Vision Pro 打造的。
但从 2024 年的逐月情况看,每个月新增的应用数量一直在下滑,9 月份增长的应用只有 10 款。这个数字距离当年 iPhone 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
应用商的选择也是一种市场的态度,反映了很多问题。
2023 年 AppStore 接受到开发者应用上架申请中,其退回了(拒绝)1,763,812 次申请。
从类别看,Apple 定义了五种大的类别:性能原因、业务原因(例如不允许有独立支付功能)、设计、法律和安全原因。
2022~2023 年,Apple AppStore 的应用数量在 170-190 万款左右,Apple 为了维持庞大应用生态的 “秩序” 投入了极大的工作量。
以应用审核为例,2023 年开发者一共提交了 689 万次应用(可能在审核前,会反复提交不同版本),其中因为不符合 Apple 的安全和规范要求,被 Apple 退回的 App 共计 176 万次。
The Information 汇总了生成式 AI 在 2022Q1-2024Q1 九个季度的风险投资情况。如果把 OpenAI、Anthropic 的几倍巨额投资分开,更多投资倾斜到了 AI 应用层。
过去二十年,硅谷的任何新技术主题的兴起过程,都是风险投资公司输入资金为主,来自大型企业的投资通常在早期占比很低。
而生成式 AI(Gen AI)是首次出现,一开始就是大型企业注巨资的情况。
当然,应留意另外一层意思:这些注资方(Microsoft、Google、Amazon,还有 Nvidia)本身就是基础设施提供方。
所投资企业拿到资金后,又会
附图来自风险投资机构 First Mark,去发布了 The 2024 MAD (ML, AI & Data) Landscape。
详细列出了机器学习、AI 和数据分析相关赛道和企业的名录。
此类 Landscape 赛道划分越细,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繁荣程度。无论大角色,还是小角色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一个生态体系中只有大企业,而小企业只能做 “外包” 这种附庸,而不能提供 “微小而稀缺价值” 时,这个生态系统的创造力是欠佳的。
消费者时常在各种 APP 中需要使用到地理位置定位,智能汽车也会随时确认自己的地理位置。这些操作需要使用到应用后台的地理位置定位能力。
Counterpoint Research 将基于地理位置的开放平台(Location Platform)定位为 10 大类能力,分别是: (1) Maps data; (2) Location intelligence; (3) Location services; (4) Data platform; (5) AI capabilities; (6) Sustainability; (7) Developer ecosystem; (8) Pa
超级 APP 功能强大,貌似 “无所不能”。代表性的超级 APP,比如微信,会通过小程序来承载更多生态系统的各种细分功能和服务。
附图来自 QuestMobile 在 2023Q3 的数据监测,对比超级 APP 的用户基数,微信的小程序用户(去重后)占比是高的,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超级 APP。
这个比例侧面也反映了各家生态系统的丰富程序。
Google 于 2016 年推出 Pixel 品牌手机。根据 IDC 咨询公司的研究,2016-2022 年共计出货 2760 万部,其中大部分款型的出货量在几百万部上下。
从既往数字看,Google Pixel 还算不上畅销机型,媒体更多将其描述为 “发烧友” 手机。
作为 Android 的提供商,Google 如何定位自己的官方出品的硬件产品。尤其是与生态系统第三方品牌的关系?
“扮演裁判角色,还是运动员角色” 是平台型公司一直面临的经典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