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Wyman 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归纳了工业互联网(IIoT)的层次结构和几种典型角色。
层次结构角度:应用层和平台层之间的 “Marketplace 应用市场” 是一个重要的 “小薄层”。这个小薄层的存在,可以让整个生态系统的覆盖范围大幅增加。
Microsoft Azure 定位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为主;Siemens Mindsphere 定位特定垂直领域的专家;HOMAG Tapio 定位应用市场;ThyssenKrupp MAX 定位特定工业应用服务商。
图二是 Oliver Wyman 对不同角色在工业互联网价值构成的预判。但如何理解这个变化?
一个典型误区:在 “总蛋糕” 增长背景下,基础设施看似占比越来越小,貌似不是生意的重点。但实际上,一方面企业客户对底层资源的开支相对刚性,另一方面产品服务相对标准化,实则大生意。


IoT Analytics 咨询公司绘制了一张图,其从技术和用户角度评估了业界典型的物联网平台。
此处的平台包含:连接管理平台(例如:Vodafone IoT Platform),也包括工业领域的应用平台(例如:西门子 Mindsphere、PTC Thingworx)。
IBM 新战略要全面聚焦混合云(Hybrid Cloud),并提供全栈(Full-stack)的技术及产品服务。
围绕每一层的开支费用比例,IBM 给出了一个大致观点:
(1) Cloud Platform (图中红色部分)每花费 1 美元;
(2) 云计算基础设施部分会花费 1~2 美元;
(3) 软件系统(应用+中间件等)会花费 3~5 美元;
(4) 服务(云迁移、集成)将会费 6~8 美元。
当然理论上每一层的标准化程度不同,越靠近上层定制化程度越高,越贴近客户的日常运营,利润未必一定好;而基础设施部分虽然标准化程度高,但 CAPEX 投资也大。
每家企业得根据自己能力和资源禀赋,做好合适的定位。
Mckinsey 预计 2025 年工业互联网的全球市场空间可达 5000 亿美元,对比 2020 的 2900 亿美元有大幅度增长,未来几年 CAGR 12%。
Mckinsey 认为技术进步导致的单位成本下滑,会极大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