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针对多个国家的办公族 (Desk Worker)的调研显示,平均 26% 的人使用过 AI 生产力工具,用于日常工作。在这些使用过的用户中,80% 的调研对象反馈 AI 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应用场景看,用户觉得最有用的:(1) 文档写作助理;(2) 自动化;(3) 汇总摘要。
Counterpoint 咨询公司对拥有 ”生成式 AI 的智能手机“ 的定义是,手机使用生成式 AI 模型(经过裁剪)在本地创建原创内容,而不仅是提供预先编程的响应或执行预定义的任务。
2023 年有 4% 的手机支持生成式 AI,预计到 2027 年比例会提升 40%。
Counterpoint 认为生成式 AI 手机的四个应用方向:信息供应、图像构建、实时翻译、个人助理。
围绕端侧计算,还是云端计算 ?经典话题在生成式 AI 这波浪潮再次讨论升温。
Mozilla 工程师 Dennis Schubert 通过其参与维护的 diaspora 开源项目的网站访问日志,在过去 60 天的 Web 访问请求中,有 70% 来自大模型公司的爬虫访问。
大模型公司的这种玩法,会在事实上对内容源头的网站产生类似 DDoS 攻击的效果,即大量网站开销来在 bot 机器人。
与之形成对比的,传统搜索引擎 Google 和 Bing 的爬虫只占了网站访问负载的 0.3% 不到。
传统搜索引擎和大模型理论上都可以给内容源网站引流,但大模型爬虫比例如此之大,越来越多网站会思考 “性价比问题”。
所有网站访问中,来自人类的访问小于 30%。这也会引发一个新的思考,现行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很大比例是基于用户注意力售卖的广告模式,本质是眼球经济。
如果大部分访问都不是人类访问,那广告还能否卖出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