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 04 日,AT&T 和爱立信宣布签署一项价值 140 亿美元的五年期合作协议,围绕 Open RAN 在美国的无线网络部署。
Open RAN 是无线网络领域的大事情,早些年一度火热。但前两年日本乐天等运营商的先期部署进展反馈一般。
随着 AT&T 和爱立信的强势影响力,Open RAN 的发展会引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讨论边缘数据中心时,451 Research 提供了一张矩阵,三个维度:(1) 可靠性;(2) 时延;(3) 数据量。
虽是大致估算(打分法),但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每个场景不会孤立地依赖单一指标,网络基础设施亦是如此。
数据量是最容易被企业接受的传统定价维度,但 5G/IoT 之后,单纯依赖数据量会有重大缺陷:即会有好多场景,高可靠和时延上高要求,而流量也许并不大。
这张图有一个维度没有提及,就是这个领域的客户(需求)集中度,如果集中度很散,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成本会指数级上升。
所以,不是说气泡大,此类客户的数据量就大,就应该基于流量计费 —— 这个理解是不准确的。
在华尔街日报 WSJ 看到一则 AT&T Business(企业事业部)的广告,感觉不错。
其告诉客户新开了六个网络调度指挥中心(Command Center)可以更快的交付其通信服务,同时强调了其职责使命之类,展示了一种专业形象。
客观地说,中国运营商的客户服务是相当之好的;尤其是呼叫中心,无论和海外运营商比,还是国内跨行业对比(读者可自我测试一下,你能否迅速说出当前手机厂家的客服号码,或者你正在用的 APP 客服号码)。
但貌似较少见到中国运营商做类似风格的广告,尤其是 2B 政企侧。
一些可参考的广告叙事思路:
(1) 主动展示一些后台运营的能力作为卖点,比如:我有几个中心,可以帮到客户(不要巨大的数字,数字大了,受众就不信了);
(2) 强调严谨,甚至有些 “笨重”,体现一种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