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 “订阅用户” 的字面意思,传统电视台也是按月收费机制。但由于传统电视原来的收费渠道更多靠实体渠道,或者银行扣费等机制,实际上用户更多比较长时间交一次费用,比如按年续费。
OTT 互联网流媒体业务的兴起,尤其是支付方式的便捷性,用户可以很方便额按月来交。这也导致流媒体用户的离网率很容易居高不下。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都会出现用户为了追某个热门剧而切换流媒体服务商的情况。
附图归纳了美国九大流媒体服务商当前的新用户免费试用期限和月费定价。
也可以看到,流媒体服务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并没有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的迹象。从这个角度看,PGC (专业内容型业务) 和 UGC(消费者产生的内容)还是有大不同。
订阅服务是目前互联网消费的重要商业模式。
根据尼尔森的研究,中国消费者目前娱乐类支出和付费新闻类支出均为 ~45元/月。
对比而言,中国移动 2019 年 ARPU 为 49.1 元/月。
我们简单做一个假设:一个完整版的数字服务订阅型消费者,娱乐 ARPU vs. 新闻 ARPU vs. 移动通信 ARPU = 1:1:1。
订阅服务肯定还有很多其他的,但娱乐、新闻、通信算是最传统的三个品类。
视频流媒体是趋势已经是共识,但要盈利也非易事。
从这篇文章的玩家和定价,我们可以一瞥视频视频内容这个产业的特点。
⑴ Disney+ 虽然有《星球大战》和漫威(Marvel)特许版权内容,但也只有这些亮点,其定价只收每月 7 美金;
⑵ 一堆好莱坞大佬创业的 Quibi ,定价每月 5 美金,面临后续内容是否跟得上的大质疑;
⑶ YouTube TV 的 “精简版付费电视套餐” 从 50 美元月费涨价到 65 美元,但仍然无法盈利;
⑷ 核心缘由是内容的昂贵,其中最贵又属于体育赛事转播;后者贵不贵看看热门体育明星的薪酬即可。
⑸ 对比而言,Netflix 专攻于影视剧的 13 美元月费就变得极具商业价值了(平衡盈利、用户购买力和购买规模)。
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