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和 GPT-3.5 和 GPT-4 已经给世界展示了强大的生成式 AI 的能力。 目前舆论的声音更多是认为 ChatGPT 无所不能。
全球金融数据和信息服务的领头羊,Bloomberg 也发布 BloomergGPT,这是全球首个金融领域的专属 GPT。从披露的研究论文看,对于金融类特定任务执行上,BloombergGPT 显著优于其他通用大模型。
经典桥段可能又要再现了:对于金融行业的问题和内容生成,是应该用 ChatGPT 呢?还是 BloombergGPT?
如果是按照过去 Web1.0 和 Web2.0 时代的经验,通用工具(比如搜索引擎)和专用工具(比如:Bloomberg Terminal)两者是共存的。几乎所有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和基金经理们都会购买 Bloomberg 价格不菲的服务。
目测,OpenAI 应该是不太容易搞到 Bloomberg 的金融数据库的,两者在金融投资领域的用于训练模型的语料库会有极大的差别。
也许有人会问,OpenAI 能否自己搞一套可以匹敌 Bloomberg 的数据语料库?这个思路的经济性是存疑的。因为新兴互联网企业能崛起的关键之一就是可以接近免费的 “借用/爬取” 到足够多的资源。
如果每个垂直行业都有一堆行业专用 GPT 站住脚,那留给通用 GPT 的空间是否会大幅缩小?
世界既是横向的,也是垂直的。



考量面向消费者侧的新产品,Google Trends 提供了一个大致正确的观察窗口。
我们选择 2022.4 - 2024.5 这两年多的时间区间,可以清晰看到 ChatGPT 如何迅速崛起,然后进入发展停滞期(用户增长角度)的。
而 Apple 被寄以厚望的 Vision Pro 一共两拨影响力高点,分别是产品发布会和产品上市。但下图也展示了明显的后继乏力。
Meta 扎克伯格披露的数据,在 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 和 Instagram 中使用 Meta AI 助理等用户数实现了月活跃 4 亿,周活跃也达到了 1.85 亿户。
在现有成熟产品中,增加生成式 AI 功能是一条重要的路径。
这也引发一个问题:生成式 AI 到底更适合作为一项新功能,还是作为一项新产品。
卫星物联网 IoT 应用被认为有广阔的空间。GSMA 预测到 2035 年,全球将有 19 亿设备会通过卫星直接联网,占到整个(广域)IoT 连接数的 8%。
由于卫星联网单价通常会高一些,GSMA 认为到 2035 年,卫星物联网的年收入可达 100 亿美元级别,占整个 IoT 连接收入的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