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普遍有庞大的内部 IT 系统,长期以来是本地部署( on-premise)为主。随着公有云的兴起,很多运营商在考虑或者已经将部分系统迁移到公有云服务之上。
OMDIA 在 2022 年针对国际运营商的调研显示,只有 22% 的调研对象认为会继续保持本地部署模式。更多运营商倾向于考虑私有云或者混合云模式。
20~30% 的调研对象反馈已部署某些业务到公有云。从整体 IT 负载角度,调研对象反馈目前有 11~20% 的 IT 负载在公有云之上。

2012 年之前,全球海底光缆的用户玩家中,来自 Microsoft, Alphabet (Google), Meta (Facebook) 、Amazon 的份额小于 10%,目前这个份额已经提升到了 66%。
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巨头也在直接投资建设自己控制的海底光缆。
存在一种可能性:过去的通信网络由全球 300+ 家电信运营商主导,逐渐演变成少数几家超级互联网公司主导,而运营商逐渐成为 “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服务商” 。
这些变化是 “云计算承载一切” 的体现。围绕网络和计算(所谓算力)的资源调度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互联网云服务商和大型运营商未来会持续展开竞合。
“算力网络” 概念的兴起,也和这些变化紧密相关。
IDC 咨询公司研究显示,全球企业市场的会话式 AI 工具有 58.6% 是基于公有云(例如,调用 Microsoft Azure 的能力),也有 41.4% 是本地部署。
本地部署通常会使用企业私有的训练数据等。
IDC MarketScape 矩阵对全球 AI IT 服务商的评估矩阵,传统管理咨询公司(旗下 IT 服务团队)、IT 咨询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 IT 服务单元名列其中。
明显可以看到,处于 Leaders 象限的以咨询公司为主。
几点想法和猜想:
(1) 新兴技术公司会提供工具和技术,但不愿意玩 “笨重的” 直接面对垂直行业客户的生意;
(2) 垂直行业企业貌似也愿意选择咨询公司和 IT 服务公司,做为其主力合作伙伴,毕竟各种集成定制、贴身服务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3) 倒过来,这些也凸显传统 2B 和咨询公司的独特竞争力;
(4) 国内稍有些不同,几大云计算公司都在 “主动,或被动” 的承担 “主交付商” 的角色;从其人才引进的来源就可看出类似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