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Fadell 认为创新产品早期发展阶段会有三个典型版本。
V1 完全不盈利,本质是测试市场、测试产品和寻找客户;
V2 获得单位经济效益或毛利;
V3 获得整体经济效益或净利润。
每一步都很难,而且需要时间。作者提及 iPod 到了第三代才实现单位经济盈利(V2)。
而iPhone 当时也面临“如何跨越鸿沟”,走向大众的挑战。
连 iPhone 都面临这些问题,确实是第一次听说。感觉之前的印象中,iPhone 一出世,就火得不行,然后红到天际。
但作为 iPod 和 iPhone 的设计人之一,Tony Fadell 告诉你事实并非这样。




摘录自 Basecamp 创始人的《重来 3》:Basecamp 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由三个人组成的团队完成 …
一对比,亚马逊两个披萨都嫌多了… 如果那三个人不是特能吃的话。
The Economist 报道,Apple 和 Google 的应用商店有超过 40 万款健康保健类的 App,每天新增 250 款。
用户角度,每天会下载 500 万次健康类的 App,但其中大约 95% 会在 24 小时内被删除。
论健康类赛道的火热与存活难度……
很多初创公司和文章都推崇快速上线,快速迭代,这似乎成为一种创业领域的 “政治正确” 。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每个人、每个团队、每家公司的上下文基础不同,难道都应该这样?
总算看到有高手提出反对的声音。 Tony Fadell 认为往墙上乱扔飞镖并不是一个寻找新灵感的好办法,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需要靠时间的打磨。不要欺骗时间。
参考 “精益创业” 的理念,我认为也可以有一种 “精益迭代” 的思想,追求每一轮迭代都有相当的运作品质,创业团队朝正确目的地保持不错的收敛。
而不是在森林里面,指南针也没有,就拼命瞎跑 …(尤其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