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经济学和社会效率视角,大部分报道或研究报告都是对共享经济大加赞赏的。但,只要换一个视角,从普通求职者角度,则是另一回事儿。
作者做了大量的调研,在这些平台上揽活,基本都超级价格战。
作者认为此类平台:⑴ 本质是劳动力拍卖平台,一种跨地域资源套利行为;
⑵ 在技术平台的作用下,每块任务都切割得很碎;
⑶ 极度不确定性,不知道系统啥时候给你派活,以及派什么活;为了对接活,持续降低自己的服务价格是王道;









新冠疫情对共享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底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则要具体看业务赛道。
华尔街日报的一张图表展示了今年美国两大 IPO Airbnb 和 DoorDash 历年估值/市值的变化情况。
Airbnb 共享住宿,一定程度用民宿代替酒店,目前其预订率恢复好于万豪等传统酒店。
DoorDash 则相当于是 “美国的美团”,这也是硅谷开始对标中国的代表性案例。
Airbnb 是 YC 孵化器孵化的代表作品,其 2008 年从 YC 毕业时面向外部寻求融资,很多 VC 都认为其 “目标市场过小” …… 后来 2009年获得了红杉资本的投资。
值得说明的是,红杉资本也是 Doordash 的早期投资人。
Redpoint Ventures 列出了代表性软件和科技公司(非硬件)从公司成立初始,到市值或估值 500 亿美元所花费的时间。
2000 年之前的公司平均耗时 26 年,2000 - 2010 年期间的公司平均耗时 16 年,2010 年以后的公司平均耗时 11 年。
体现了一种加速度。
IBM 新战略要全面聚焦混合云(Hybrid Cloud),并提供全栈(Full-stack)的技术及产品服务。
围绕每一层的开支费用比例,IBM 给出了一个大致观点:
(1) Cloud Platform (图中红色部分)每花费 1 美元;
(2) 云计算基础设施部分会花费 1~2 美元;
(3) 软件系统(应用+中间件等)会花费 3~5 美元;
(4) 服务(云迁移、集成)将会费 6~8 美元。
当然理论上每一层的标准化程度不同,越靠近上层定制化程度越高,越贴近客户的日常运营,利润未必一定好;而基础设施部分虽然标准化程度高,但 CAPEX 投资也大。
每家企业得根据自己能力和资源禀赋,做好合适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