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产品的代际差别,通常在成本模型上大不同。
对比同样售价 10 万元的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成本结构:燃油车的核心环节是传动系统和发动机,占总成本的 25%;电动汽车的核心环节是动力电池和电机电控,占总成本的 40%。
华尔街日报的一组数据,对比了主要的燃油车车企和电动汽车的收入指标和市值。
2020 年是电动汽车 “突飞猛进” 的一年,至少在资本市场是。
图一按照车企市值除以汽车出货量,计算出各家公司每辆车“市值多少”。中国的蔚来汽车最值钱,每辆车为公司创造了 200 万美元的市值,特斯拉紧随其后,每辆车值 150 万美元。
而传统的戴姆勒奔驰、宝马丰田都在每辆车 20~30 万美元之间。
WSJ 还对比了从市值 1,000 亿美金到 8,000 亿美金,这些企业需要多少个交易日?
微软用了 21.4 年,谷歌用了 12.6 年,特斯拉只用了 1 年。
“类比” 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本能。
每当遇到新情境时,人类会寻求迅速剥离无关紧要的部分,透过事件表象看本质。这是一种人类无法抑制的心理条件反射。
以 < 图 1 > 代表性产品从上市到发展一亿用户需要多少时间为例,受众会条件反射般认为,ChatGPT 的潜力会比 WeChat、Tiktok、Facebook 大得多。
但实际上,ChatGPT 用户停滞增长许久了(OpenAI 最近又进一步免去用户注册要求,看能否再激活一下增长)。
< 图 2 > 代表性企业在前三年的收入,受众很容易得出结论:OpenAI 的收入变现要比 Google、Amazon、Facebook 好很多。
但实际上,整个生成式 AI 在今年会面临严峻的 “进一步的收入从哪里来的” 问题。而 Google、Amazon、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