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IQ Capital 在 2025 年 4 月 300 家生成式 AI 应用创业公司的调研显示,大模型选型角度的关键要素 Top 3 为:(1) 准确性;(2) 成本;(3) 定制化与微调 fine-tune。
其中成本这一项在 ICONIQ Capital 去年的调研中还处于较低的位置。2025 年的调研反馈很看重成本,侧面体现了实际应用需求的大增(应用商开始在乎成本)。

Bay Area Times 汇总了 OpenAI 在 2022 到 2024 年 6 月的年化收入 ARR 和估值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2023 年 12 月和 2024 年 6 月的对比,ARR 从 20 亿美元提升到了 34 亿美元,但估值变化不大。
反映了资本市场对生成式 AI 看法的变化。
当前,30 亿参数的 “小模型“ 的性能已经达到最开始 ChatGPT 所使用的 1750 亿参数模型的效果。这得益于更好的压缩技术(distillation 蒸馏、quantization 量化等),以及更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这个小型化过程会带来显著的好处:边缘侧和端侧通常算力是有限的,没办法部署大模型,但小型的模型如果性能够,就可以用的起来。(而边缘和端侧等低延迟特性就可以发挥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甲方企业 CIO 的难题。通常一个 IT 项目从立项招标到部署应用,起码要耗费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而模型改进(如下图所示)是以月为单位进步的,很可能甲方企业根据标书购买的大模型还没有部署上线,就已经落后,而且落后很多。
大模型时代的 IT 投资保护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企业在采购选型生成式 AI 的产品应用时,各种考量因素更看重那些方面呢?
Menlo Ventures 的调研发现,“投资汇报 ROI(30%)” 和 “能对行业进行定制(26%)” 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维度。
价格因素优先级很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