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初创公司和文章都推崇快速上线,快速迭代,这似乎成为一种创业领域的 “政治正确” 。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每个人、每个团队、每家公司的上下文基础不同,难道都应该这样?
总算看到有高手提出反对的声音。 Tony Fadell 认为往墙上乱扔飞镖并不是一个寻找新灵感的好办法,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需要靠时间的打磨。不要欺骗时间。
参考 “精益创业” 的理念,我认为也可以有一种 “精益迭代” 的思想,追求每一轮迭代都有相当的运作品质,创业团队朝正确目的地保持不错的收敛。
而不是在森林里面,指南针也没有,就拼命瞎跑 …(尤其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钱袋子时)

1989 年为了是否提供脱脂牛奶,星巴克管理层展开激烈的辩论(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由。
CEO 霍华德觉得用了脱脂牛奶就意味着背叛引进意大利浓缩咖啡这一初衷等。
直到有一天,其去咖啡店目睹了一位女性顾客要加脱脂牛奶,但收到店员答复没有之后的无奈和叹气。
霍华德立马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还是赶快试点吧,也别空对空争论不休了 …
高科技类“初创企业”,花费了 440亿美金在“广告”和“云计算”方面,仅占 0.6% 的经济活动。
无数创业者投入了自己的精力与金钱,还有创投市场背后的金主们。
淘金命中率是很低的,卖水的巨头持续发财[愉快]
互联网行业最好的水是:(1) 引流的广告类费用;(2) IaaS 云计算费用。
① 有约束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而最好的约束就是时间。有时间限制,你就不能随意尝试和改变主意,也不能没完没了地润色一件永远完不成的事情。
② 以初代 iPhone 为例,第一版本给了十周,然后废掉;第二个版本用了五个月;第三个版本团队才算充分理解,到底手机应该包含哪些组成部分。才算是一个正确的原型。
如果没有前两个版本的严格时间限制,他们可能永远做不出第三版。
③ Tony Fadell 认为不能因为你有权力,就疯狂招人。大多是概念阶段的项目,十个人甚至更少的人就够了。第一代 iPhone 研发完成后,研发团队一共800人,这些人都是后来陆续加入的。如果一开始 800人来反复试错,“想象一下这 800 人惊慌失措的样子 … ” 仅安抚工作就把 Tony 要搞残 …
好问题来了,Apple 初代 iPhone 才只需要 10...
